2024 年 04 月 25 日
最新近期要闻
近期要闻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0/07/29

    今年是唐山大地震44周年。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一场7.8级大地震袭击了具有百年历史、拥有百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唐山。大地震共造成24万余人罹难,16万多人重伤,7000多户家庭全家遇难。城市建筑及基础设施、交通通讯、地形地貌等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功能全部瘫痪,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分析唐山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除地震类型为城市直下型地震,震中几乎位于城市下方之外,主要原因在于震前唐山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特别是老旧房屋完全不符合抗震要求,而极震区烈度高达11度。大地震使各类建筑物普遍倒塌,民用建筑倒塌损坏94.6%,直接导致了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

  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唐山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工作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同时,还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完善法律法规、推进重大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高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加大灾害管理培训力度、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等方面提出了新形势下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点任务,也为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年来,中国地震局党组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7·28”重要讲话精神,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举措,全面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谋划。紧扣时代要求,谋篇布局,构建了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四梁八柱”体系框架。以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为根本指导,研究出台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的意见》;以推进现代化建设为战略目标,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为重要支撑,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地震科技创新的意见》《关于加快地震人才发展的意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以法治建设为重要保障,出台《关于加强防震减灾法治建设的意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出台《关于构建地震系统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的实施意见》。

  二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地震科技体制改革领域,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推进“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智慧服务”四大科学计划,优化调整国家级研究所主攻方向,成立中国地震局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组建厦门、兰州、乌鲁木齐、昆明、武汉和火山研究等6个区域研究,“5+6+1+N”地震科技创新布局初步形成;在地震监测预报业务体制改革领域,发布《中国测震站网规划(2020-2030年)》《中国地震物理站网(地壳形变、重力、地磁)规划(2020-2030年)》,印发地震台站改革指导意见,构建“国家地震台—省地震台—中心站—一般监测站”四级业务架构,优化调整业务架构和任务布局;在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制改革领域,积极探索地震安评监管改革,全面推行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与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门建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协同机制,通过实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以及联合多部门开展全国建设工程地震安全大检查,开创共建共享共治的抗震设防联合监管新局面;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领域,适应机构改革、职能转隶新形势,修订中国地震局机关内设机构“三定”规定,完成内设机构职责、岗位和人员调整,优化调整省及地震局和直属单位机构和职责设置,全面推进局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核准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单位,核定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岗位,有序实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出台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促进事业单位人才干事创业等指导意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三是积极提升防震减灾能力。目前我国西部大部分区域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5级,东部大部分区域达到2.0级,首都圈达到1.0级,实现了国内地震2分钟自动速报能力。全面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福建、四川等地区初步具备地震预警服务能力。积极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相关工作,实施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工程、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发布实施第五代全国地震区划图,为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提出近5万项抗震设防要求,在北京大兴机场等6000余幢工程建筑和港珠澳大桥等近350座大型桥梁上应用了减隔震技术,为雄安新区等59项工程提供抗震设防技术服务,推进实施中小学校舍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有效提升全社会的承灾能力。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高铁核电地震预警等技术创新研究取得新突破,推动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开展全链条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科学研究和应用示范,建立了世界上首个运行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地震监测系统。

  四是坚定不移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制定出台《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纲要(2019—2035年)》及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国基本实现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提出建成现代化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地震基本业务、地震科技创新和社会治理四大体系的奋斗目标,初步建立现代化指标体系。启动天津等4省(市)局和台网中心、震防中心的现代化试点工作。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编制管理办法和标准体系表,推进地震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建设。

  五是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与多个地方政府、部委、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深度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良好合作局面。推动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与应急管理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联合印发《加强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意见》,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点时段,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六进”各项活动。不断完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形成依法治理的良好局面。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提出了新要求,人民群众寄予了新期盼,防震减灾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对全面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着力提高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共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需求更加强烈,对高品质、高效率公共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对防震减灾更专业化、个性化、标准化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

  从“两个深刻影响”看,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我国安全和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防震减灾事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必须站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更好地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服务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能力。

  从地震灾害风险形势看,一方面,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震灾害风险与其他重大风险交叉关联,呈现出链式效应、蝴蝶效应、放大效应等新趋势新特点,“小震致灾、中震大灾、大震巨灾”的状况依然存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收官和谋划“十四五”各项工作之年。防震减灾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自然灾害防治等重要论述精神,按照“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工作方针,落实“全灾种、大应急”新要求,深化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防震减灾各项重点工作。认真落实好地震监测站网规划和地震台站改革意见,大力推进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工程,以及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的实施。扎实推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建设,严密监视全国震情趋势,全力做好重大活动地震安全保障服务。进一步落实好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大检查各项部署,深化地震安全性评价“放管服”改革,切实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发布公共服务事项与产品清单,持续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加强地震科技创新,加快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强化防震减灾国际合作,全面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地震局网站https://www.cea.gov.cn/cea/xwzx/fzjzyw/5545855/index.html